第231章 因大宋骄傲
更新时间:2025-07-01 00:40:32 字数:2079 作者:于秋陨

“出兵不可能,金国内部没这个气候;但光靠骂也撑不了多久,他必然要用点不动兵的法子,要么断边贸、要么挑内乱……甚至设局栽赃,让别人来打我们。”

内侍听得心惊胆战:“那……要不要提前调兵?或是通知西夏、回鹘增防?”

赵桓摇头,缓缓起身,走到殿前檐下,望着薄薄云影里浮动的阳光,语气淡然:

“不急。”

“他怎么出招,我们就怎么拆。他若砍马场,我们就送铁匠;他若断盐道,我们就翻山另开一条路。”

“兀术虽狠,但还没狠到能同时捂住天下所有的缝。”

“他是棋手没错,可咱们现在,不是棋子,是另一张棋盘。”

他望向北方,神情宁静却锋芒暗藏。

“告诉幕洧,告诉毕勒哥,不用怕,更不用客气。”

“咱们南朝这张桌子,既然请他们坐了,就不怕人来掀。”

“金人若真还有力气折腾,咱们便看看他们是先敲碎别人,还是先把自己砸断了手。”

说罢,他回身坐回书案前,拈起一卷刚呈上的军政文书,继续批阅。

赵桓放下手中最后一卷军政奏折,身子往后一靠,长舒一口气。冬日午后阳光和煦,照在他那张平静如水的脸上,映出一层若有若无的锋芒。

这些天以来,南线边境虽有风声,但西夏、回鹘都未出乱子;金国那边明显在憋大招,但暂时也没正式开刀。

更难得的是,朝中几项财政改革渐见成效,茶盐价稳,坊市回暖,户部甚至开始预备年末超收事宜。

战线未动,民心渐安,朝堂未乱,正是思谋长计之时。

赵桓沉思片刻,忽而开口:“传胡宏入宫。”

内侍应声而去。

胡宏是赵桓亲自从衡山学院提拔入内阁的儒臣,性格刚直,人称当代胡宗宪,可与帝对坐而论天下。

不多时,胡宏步入殿中,朝服整洁,拱手道:“陛下召臣,不知所为何事?”

赵桓手中捻着一枝青玉笔杆,望着案前那张《史氏通纪》,随口问道:“先生读史多年,可记得历代大帝所共通之处?”

胡宏一愣,随即拱手答道:“能称大帝,者莫非三事俱备:立功、立言、立德。”

赵桓点头一笑:“不错。”

“我如今居此大位,这两年,北抗金、南整顿、平内乱、修法度,这算不算立功?”

胡宏迟疑了一下,但还是郑重应声:“若天子愿止于此,功已称王者。”

“可惜我不愿止于此。”赵桓淡淡道。

他抬眼看向胡宏,语气却慢了几分,仿佛在与人私谈,而非君臣奏议:“胡先生,我想过很多遍。”

“我不想就这么浑浑噩噩过一辈子,不甘心。”

胡宏神色一震。

赵桓继续道:“你说过,王者不易事,事若不成,则王亦非王。我这皇帝,既然当了,就想当出个样子来。”

“我不图千古圣君那种虚名,我只想,到了将来,百年之后,史书上哪怕只写四个字:中兴之主,那也够了。”

殿内一时间无声,只有案上焚香袅袅而起。

胡宏深深作揖:“陛下此志,臣佩服。”

赵桓缓缓转身,望向窗外檐角那几枝未落的红梅,风轻轻拂过枝头,几点红艳随风而动。

“先生。”

赵桓忽然出声,语气带着几分深意,“朕近日翻阅礼部册文,发现明年的春闱录取比例比前年缩了三成,举人出仕者更寥寥可数。你说,这科举之法,你怎么看?”

胡宏闻言一愣,随即正色:“陛下此言,可谓切中时弊。”

“如今科举重八股之辞、轻时政之学,许多士子一肚子空文,只会掉书袋。登第入仕者,不知军国,不理农商,眼里除了《春秋》就是《孟子》,动辄谈性命、论仁义,可问起百姓吃穿,却支吾其词。”

“这等人,如何为政?”

赵桓点头,轻声一笑,随口一引:“那依先生之见,当如何修?”

胡宏拱手沉吟:“臣以为,可从三处下手。一,春闱增设时务策一科,考之以时事兵政、边务农法。二,废八股之死句,准用时体散文。三,择通实政者入太学讲席,令士子不只识礼义,更识民苦。”

赵桓听完,满意地点头:“很好。”

他顿了顿,语气缓缓转沉:“我大宋,如今虽名为天朝,可不瞒你说,朕心里清楚,许多百姓,其实并不觉得做个宋人有什么荣耀可言。”

“北人说咱们软,南人嫌咱们乱,西面跟人通市都得瞻前顾后,小国欺我、强敌压我……一个国家若连自己的百姓都不愿认同,这仗再怎么打得赢,也终归是赢得艰难。”

“所以朕一直在想一个问题:如何让百姓,从心里觉得,我大宋这个名字,值得骄傲?”

这话一出,胡宏身子一震,抬头望着赵桓,神色郑重:“陛下……此言,乃真正帝王之思。”

赵桓神情如水,缓缓开口:“打仗要赢,安天下要稳,可这都只是表层。真正长久之道,是让人心里有归属。你要他死守边关,得让他觉得身后的家国值他守;你要他纳税种田,得让他相信他供奉的这座皇朝,不是蛀虫,而是靠山。”

“那这归属从哪来?”

“从认同。从文化上、思想上,把做大宋人这件事,变成一种荣耀。”

“所以朕要立言。”

“也要立心。”

胡宏听得肃然起敬,沉声道:“陛下之志,若传太学,士子闻之,定当奋笔疾书、心折五体。”

“文化认同,归根结底,当从教化之道引领。儒学者,礼义之本,纲纪之源。”

“臣斗胆建议,陛下可命太学、国子监、四方书院齐修宋学正纲,以《大学》《中庸》为根,以政事为用,兼容《周礼》《礼记》,融理学、经义、时论为一体,文以载道,道以立人,人以兴邦。”

赵桓微微颔首,语气中多了些激扬之意:“百姓认不认宋,不是靠金榜题名的时候喊几句圣上仁德就够了,要让他们从小听,从小学,从文章中看,从讲堂中学,从现实中信。”

“等他们自发说一句,我朝有礼有法、有学有义,我愿生于宋,那才算真的赢了。”

设置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阅读主题
    雅黑
    宋体
    楷体
  • 阅读主题
    • A-
    • 18
    • A+
  •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,自动订阅下一章
保存 取消
本次订阅将消耗{{subPrice}}金元宝
当前余额为:{{balance}} 金元宝
去充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