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32章 百科全书
更新时间:2025-07-01 00:40:32 字数:2064 作者:于秋陨

胡宏几乎是激动得起身再拜:“臣定倾尽所学,辅陛下立此基业!”

赵桓背手望着窗外,薄云轻散,几枝红梅在风中独立。

“那就从宋学开始。”他淡淡道。

“修纲、定礼、立学、导民。”

“战火之外,要给天下人看到一条可以走得更久的路。”

“他们信金国,是因为金人能打;他们信我大宋,是因为我们能讲理、能教人、能走在前头。”

赵桓望着窗外那几枝在冬风中独自傲立的红梅,语气依旧平静,却隐隐透出一股锋芒。

“不过光靠讲儒学还不够。”

他忽然转身,眼神落回胡宏身上,语调不紧不慢:“百姓不是读书人,他们不进太学、不入书院,不背《四书》《五经》,你跟他说君子以仁为本、修齐治平,他听不懂,你得让他感同身受。”

胡宏微微一怔:“陛下是说……”

“说教管得了读书人,管不了说书先生。”赵桓笑了笑,语气轻松下来,“但说书先生,能带动的是整个街坊巷里。”

“民间讲究听戏听曲、看杂剧。这些年坊间戏文多是才子佳人、才子遇仙、书生娶富婆,好看是好看,就是听完让人只想着升官发财、娶貌美娘子,对家国没半点感觉。”

赵桓语气一转,微带笑意:“我们可以找人编写一些爱国将领的杂剧,深入到百姓当中演出,讲岳飞、讲种师道、讲宗爷……哪怕只是改编点旧事,也要让人看得热血、记得住,寓教于乐,效果肯定比单纯说教要强。”

这话一落,胡宏眼前一亮,当即躬身应道:“陛下之策,甚善!臣回去便着手召集文人编撰此类戏文,再联系三衙、京兆府配合,择市井集会之地,日常演出。文人传教,市井教化,自上而下,自下而上,皆可为用。”

赵桓点头,目中带笑:“如此甚好。”

他缓缓踱步至窗前,望着檐下红梅微颤,语气微顿:“不过,朕今日把你召来,其实还有更重要的事要与你谈。”

胡宏闻言,略一肃身,正色道:“不知陛下所言何事?”

赵桓转身,负手站在窗前,声音却忽然低了几分,像是在自语,又像是在沉思。

“胡卿,你也看到了,如今金人势大,北地之失,非一朝一夕可复。朕虽登基,终究是在这风雨飘摇之中,凭宗爷之势,得一地之稳。但这天下,终究不是铁打的。”

他顿了顿,语气加重。

“大宋,已南迁。”

胡宏心中一震,眼神动了动,却没有出声。

赵桓抬头,眼神平静,却透出几分不容忽视的寒意与清醒:“北疆残破,民心惶惶。许多地方,金人未至,百姓先逃;而更多人,虽口称宋人,心却未必。”

“所以朕今日唤你前来,不只是要立学立纲,不只是教化士子,而是……想做一件更大的事。”

他说这句话的时候,声音里带着一丝理智背后的锋芒,那不是空喊口号的热血,而是像一个久经沙场的谋士,冷静看局的那种锐意。

“这南迁之后,朝廷若想稳住根基,不光要能打,还得能让百姓愿意信你、认你、跟你。”

“我们不能再只靠将军浴血,靠宗爷横刀断敌。老百姓得从心里觉得,我是宋人这四个字,不丢人,还光荣。”

胡宏此刻已经听得神情肃然,忍不住轻声道:“陛下所言,乃真识大势之言。然民心难聚,百姓琐务纷繁,陛下……准备如何做?”

赵桓却只是轻轻一笑,语气渐缓。

“这事得多管齐下,军要能战,政要能行,法要能明,学要能立,文要能传……但最关键的一点……”

他顿了顿,回头望着胡宏,一字一顿:“得从文化入手。”

胡宏怔了怔,一时间有些迷糊:“文化……?陛下是指……教化之事,还是先前所言的宋学之纲?”

“都不是。”赵桓摇了摇头,忽然笑了笑,眸中多出些许意味深长,“朕想让你,在来年的科举之后,在儒学的指导下,主持一项大事。”

“编书。”他说。

“编书?”胡宏重复一遍,还没反应过来。

赵桓走近几步,轻轻按了按他的肩,语气忽然低了些,却格外郑重:

“朕想让你,主持编纂一部涵盖经史子集、天文地理、人物传记、百业百艺的百科全书,不是市面上流传的那种小册子,而是真正能代表大宋、能凝聚华夏文脉的文献大典。”

“将儒家文化中的核心理念,先秦诸子百家的精神风骨,汉唐以降的史书制度、典章成例,历朝历代的诗词歌赋、戏曲文艺……全都编进去。”

“让后世之人,无论是士子还是贩夫走卒,翻一卷便知大宋之广博,读一篇便晓中华之精神。”

“这,不是为了朕的面子,是为了这个国家的魂。”

这一段话,说得不疾不徐,但在沉静的气氛中,竟像是一锤一锤,落在胡宏心口。

他看着赵桓那双带着理智与冷峻的眼,片刻后,竟有些怔住了。

“陛下……”他低声开口,嗓音微微有些颤,“陛下若真成此书,此举,百年之后,必留名青史!流传千载,天下士林,莫不敬仰!”

“若真能成……这是立国之举啊。”

赵桓笑了笑,却没有多少得意,反倒像个知道工程艰巨的工程师,语气清淡:“此事不急,朕今日跟你说,只是让你心中有数。等科举完毕,士子归定,再缓缓筹备。”

“先集人,再集材,再议框架,再细定书目……这不是一年半载能成的事,甚至朕自己都未必能看到它完成。”

“这书,不光是写给士子看的,是写给后人、写给天下人的。”

“它要让所有人,哪怕是不识字的贩夫走卒,也能听说,咱们这大宋,是一个有文化、有传承、有底气的王朝。”

“他们不一定懂理学经义,但他们会知道,我是大宋人,这话,是能挺胸抬头说出来的。”

窗外红梅迎风而立,寒意未减,枝头却已隐隐透出春意。

胡宏深吸一口气,重新拱手:“臣,领命!”

赵桓轻轻点头,眸中藏锋。

设置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阅读主题
    雅黑
    宋体
    楷体
  • 阅读主题
    • A-
    • 18
    • A+
  •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,自动订阅下一章
保存 取消
本次订阅将消耗{{subPrice}}金元宝
当前余额为:{{balance}} 金元宝
去充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