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47章 作弊
更新时间:2025-07-03 08:40:29 字数:2181 作者:于秋陨

他不是不乐见宫中女子有想法,毕竟在他前世的认知里,一个团队里,不动脑的人才最可怕。

可他也清楚,后宫不同于前朝,女人一旦出头,下面那群人立马就能拎起干政这口大锅。

于是他慢条斯理地开口:“诗雨,你这心思朕不拦你,甚至……”

他轻笑一声,语气忽然一转:“朕挺欣赏的。”

吴诗雨抬眼,显然没想到他回应得这样快。

“不过……”赵桓话锋一转,“你刚入宫,先别急着动。宫里规矩多,人心更杂。你先把这地方熟了,免得有人不认你做事,反咬你一口。”

“是。”吴诗雨点头,没一丝不快,反而像松了口气,“臣妾明白。”

“再者,”赵桓夹了块炖得极嫩的鸡肉,送到史芸碗边,“你这段时日,先多陪陪贤妃。她怀着身子,也不好总盯织坊,宫里事务多,一个人怕也撑得累。”

“臣妾愿意。”吴诗雨应得爽快,语气里透着几分欣然。

“等你有了明确想法,再来跟朕说。”赵桓瞥她一眼,笑意不重,却是真心的鼓励,“别着急,想清楚再做,做就做得漂亮。”

吴诗雨心头一暖,微微欠身,轻声道:“谢陛下厚恩,臣妾……定不辱这份信任。”

饭毕,暖阁中香火已散。宫人低声进来收拾碗盏,赵桓起身,抬手示意不必多礼。

史芸微微福身,道:“臣妾稍后回凤仪宫,午后还有织坊账册要过目。”

吴诗雨也立身,端庄地行了一礼:“臣妾送娘娘回去。”

赵桓瞥了她一眼,似笑非笑地说了句:“好好学着点。”

两女俱是笑而不语,齐齐退出暖阁。

赵桓独自站了一瞬,手中还残余着宫中茶汤的热气,眼底却已落到两月之后的事上。

“考场该开了。”

两月之后,大宋京师,三月初七。

这一日,寒意褪尽,春风拂柳,天未亮,国子监前的青石路已站满了人。

衣着各异的考生手持通关凭证,或眼神坚定、或神色焦虑,前排甚至有人彻夜未眠,干脆就守在门外。

这不是寻常考试,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解试——决定一生前程、寒门子弟唯一翻身机会的正经国考。

今年这一科,跟以往不一样。

题风要改,取才要变,连考纪都由重臣亲自坐镇。

主考堂内,李纲与胡宏分坐主位与次席,早早抵达。

两人虽都是文臣出身,却素来不喜空谈之风,尤其是改革之初,一点瑕疵都可能被人拿来反咬。今日这一仗,对他们来说,不止是场考试,更是一场,建制护法。

“胡大人。”

“李相。”

两人互见一礼,胡宏率先低声道:“今日起,各省亦同时开场,我已吩咐人自今起三日,封院查身,违者立即通报。若真有弊端,我宁误一才子,也不容一作弊者入关。”

李纲点点头:“陛下心头紧,这一科改革不易,咱们这边守不住规矩,别人那边就要拿刀捅回来。”

两人正交谈着,外头忽然传来急促脚步。

“启禀二位大人!”一名执事急匆匆奔进堂中,跪地呈上一张包得极细的白布卷。

“第六小组入场检身时,于一名考生腰封夹层中发现字纸,初步判定为《礼记》全文抄本,有注释。”

胡宏眼神一变,直接起身:“人呢?”

“已押至侧院偏厅。”

“走。”李纲一句废话没留,拂袖而起,“带我们过去。”

国子监偏厅。

那名考生约莫十七八岁,面色苍白,正被两名执事压在椅上。他身上那条腰封已被解开摊在桌上,里面赫然夹着十多张绢纸,全是小字密注,排列工整。

胡宏一看,顿时冷了脸:“精得很啊,这不是临时写的,是早就准备好的。”

“你叫什么?”

“考生……回大人,小人名为张远成,是兴化府贡生,前岁过府试入榜,今年初赴京应考。”

“这腰封谁做的?”

“……小人自缝。”

“自缝?一个读书人缝得出这么整齐的夹层?谁教的?”

张远成低头不语,咬紧牙关。

李纲站在一旁,一直未发一言,直到此刻才缓缓道:“你若不说,整个兴化府都要与你陪葬。”

张远成一抖,终于低声道:“是书馆的教谕,他说这年头不中榜,一辈子就废了。让我们……能带就带点。”

“叫什么名字。”

“柳成。”张远成这话一出口,整个偏厅顿时静了一瞬。

李纲低头看着那一沓绢纸,眼神一寸寸冷下来。

“柳成。”他慢慢念出这个名字,语气不重,但字字像石子落水,砸得屋里空气都凉了一截,“好一个教谕,教的是书,坑的是命。”

他抬起头,冷声吩咐:“将此事立案,逐级上报,查封其所属书馆,通传兴化府,查柳成是否曾带人入榜,再有线索,逐一追问。”

“是!”

胡宏皱着眉头,补了一句:“张远成五年禁考,取消贡生资格,档案备份抄送吏部,纳入污籍。”

一旁执事立即领命,将张远成带走。那少年面如死灰,脚步虚软,几乎是被拖着走出去的。

李纲扫了一眼桌上的纸卷,神情不动:“从今日起,所有入场考生,腰封、鞋底、袖口,全查。”

“是!”外头几名执事应声。

胡宏回身对值监说:“通知各省主考官、监考官,紧急调令今早发出,皇城已查出首案,陛下震怒,全国各地立即严查,不得敷衍。”

“传话用六百里加急。”李纲淡淡道,“地方贡院若出同类情形,却被人先揭后报,那就别怪咱们收拾他们连坐。”

胡宏点头,转头吩咐:“立即起草通告,皇城先发,三道文字,一份公开,一份吏部留底,一份送至陛下亲阅。”

“还有——”李纲不紧不慢地开口,“让主考官们记住一句话:这届科考,不仅是考生的试卷,也是朝廷的脸面。”

他话音未落,外头一阵春风卷过,吹得偏厅外青竹轻响。

短短一日之内,三道密令自京师发出,如箭穿八方。

与此同时,大宋南北各省,贡院重地。

杭州、江宁、益州、广南、燕京……

各州贡院收到命令之时,还未及拆封午饭,院外就已调动守军加强戒备。

杭州贡院,一名考生刚踏入检身点,被查出靴底内藏有三寸竹简,刻着《资治通鉴》章节批注。

广南贡院,甚至有大胆之徒在外套衣领内缝口令图,由堂兄在院外高塔摇旗示意,被执事发现异样当场拘捕。

设置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阅读主题
    雅黑
    宋体
    楷体
  • 阅读主题
    • A-
    • 18
    • A+
  •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,自动订阅下一章
保存 取消
本次订阅将消耗{{subPrice}}金元宝
当前余额为:{{balance}} 金元宝
去充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