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靖康耻?朕还在哪来的靖康耻? 第330章 知情不报,罪加一等
第330章 知情不报,罪加一等
更新时间:2025-07-25 08:40:31 字数:2162 作者:于秋陨

“臣……臣不敢。”秦桧声音发抖,连跪姿都有些撑不住了,手肘在地上滑了一下,像个快被煮熟的软壳虾。

赵桓没动,只抬眼看他一眼,语气平静得像水面上压着一块石头:“你当然不敢。”

“你不敢报,是怕赵构倒了你跟着完;你不敢说,是怕你早攥着的证据成了你自己死刑的引子。”

“你不敢,是因为你知道自己不是站错队,而是从头到尾就是在赌。”

赵桓说到这,轻轻摇了摇头,语气没太大情绪,但听在百官耳中,却寒意透骨:“知逆不报,隐通敌事,罪加一等。”

“你不是谋反,但你护反。你不是卖国,但你藏账。这一笔,就算你秦桧今天自剖心肺,也洗不干净。”

“你说你要还账?你以为这朝廷,是你说要还,就能从贼变功臣的地方?”

秦桧脸色已彻底煞白,连身子都撑不起来了,只能趴伏在地,已然语无伦次,声音发哑:“臣……臣是罪臣!臣愚钝,目光短浅,贪生怕死……但臣不是有心谋国!”

“臣只是……只是想保住命,保住家……臣知道错了,愿受刑责,愿削爵除名,愿贬为庶民,只求陛下看在臣揭发赵构之功,留臣一命。”

“陛下饶命,臣愿退官、削爵、贬籍……愿自请发配岭南……此生不再踏入朝堂半步。”

“臣只求……只求留一命!”

他不再喊冤,也不再辩解,像是耗尽了最后一口气,语气里透出的,不是反抗,是彻底的、崩塌后的绝望。

殿中无人敢接话。

宗泽低眉不语,李纲神色冷硬,几名重臣早已沉默得像石像。

空气仿佛被死死冻住了,谁都知道,这不是一场辩解,这是在清一条路,从赵构往下,秦桧,只是第一个。

赵桓缓缓站起身,双手负在身后,神情平静,语气却没有起伏:“秦桧。”

“你今日揭出赵构与金人勾连,算是补了一笔旧账。”

“但你隐而不报,借贼之手扰朕根基,事发前奔走献谗、暗通官司,事发后妄图买命脱身……你这不是赎罪,是想趁火换银。”

他语调没有多少情绪,却字字如刀:“秦桧,你以为朝廷是市井买卖,你这点烂账,能当抵命的钱粮?”

秦桧趴在地上,整个人都在发抖,声音像破布沾水,湿塌塌地说不出力气来:“臣……臣知错,臣只是……求陛下一念之仁,留我残生,任我自去岭南、蛮荒、逐风流亡,不敢再涉朝务。”

赵桓不理,只转头看向殿外,声音一沉:“来人。”

两名执卫应声入殿,铁靴踏地,甲声铿然。

“秦桧,知通敌不报、惑乱朝纲、挑拨君臣、擅改官议、私通逆党,情节重大。”

赵桓走下阶来,一字一句道:“收押入诏狱,按律彻查!”

“其人、其信、其资财,彻底抄录;所涉宗室门阀、幕僚外党,一并缉核;待岳州还账之后,由三法司会审定罪。”

“是。”

两名执卫如钩般一左一右扣住秦桧肩膀,秦桧挣了下,已经无力再说一句话,嘴唇发白,整个人像被从金殿剥去最后一层皮。

他知道,赵桓不是一怒之下杀他。

而是,不给他痛快。

要让他这点小聪明,这点官场斡旋,这点哪边赢我就往哪站的赌性,在真正的朝纲里,一条条清出来,一笔笔算到底。

那不是死刑,是账本,是秦桧最怕的东西。

赵桓没有再看他,转身缓缓走回龙案前,挥了挥手:“退朝。”

金殿退朝,晨光才刚刚刺破宫墙,天未全亮,整座皇城却像被雷霆碾过一轮。

百官陆续散去,没人敢多言,只剩脚步声在廊道里一声声回荡,像旧账翻页。

御道之侧,李纲脚步不停,随身数名幕僚小步追上,尚未开口,他已低声开口:“都听明白了吧?”

“是。”几人齐声点头。

李纲微一点头,声音压低:“赵构一案刚定,秦桧便翻出北地旧事。这种时候,朝中风向容易动。”

“宗室、枢密、户部……这三处,过几日必定有人出手稳线、灭火。你们盯紧了。”

“赵桓出身不明这件事,现在不能再提半句;谁敢在这个节点散风放话,一律记名,暗录,进档。”

“这不是给赵桓洗白,是朝堂要稳。”李纲话说得快,“这仗,才刚开始,不能让任何人以真假赵桓的说法搅局。”

他脚步不停,又道:“秦桧那边,诏狱已押下去,吏部、刑部、御史台各出两人,组成外查小组。”

“对过往五年间他所有任命、批文、往来信函,彻查。不要等命令,立刻开始。”

一名幕僚躬身:“那赵构相关宗室党羽?”

“暗线盯着,暂不动。”李纲拂袖,“岳州这笔账还没结完,现在动人,是给他们添借口,说咱们借机削权清宗。懂?”

“是。”

又有人低声问:“那北地赵桓一事?”

李纲闻言顿了一下,没立刻答,只转头望了一眼宫墙方向。

晨光洒在脊瓦上,像刀光轻掠。

他低声道:“这事只当没听过。除非金人自己送下来一张脸跟陛下对坐对影,否则,谁敢提,谁就是动摇军心。”

“赵桓是不是皇帝,这场戏早就演了一半。他手里有军、有民、有账、有命,那就是皇帝。”

“哪怕不是,也是。”他说这句话时语气极轻,像一句旁白,但几个幕僚听得分明,心头发紧。

李纲转身,“我去岳州,三旬之限,从此刻起倒数。”

“户部账册、刑部旧卷、岳州勘田官、地方缉案吏,全数打点好,舟车不得延一刻。”

“城内消息,稳;朝中气氛,冷;赵桓这口气,必须落地。你们替我看着。”

说完这话,他翻身上马,身后随从、巡营护卫一列排开,甲声震地,马蹄一扣,卷风离城。

临出宫门那一刻,他回头望了一眼皇城巍巍,未说一句话,但所有人都知道,这一趟,岳州不是去查地的,是去立信的,是把赵桓的那句还账,真真切切地,写到百姓心里去。

岳州地界,三旬启程,七日舟车。

李纲抵岳州那日,是午后申时,天不热,风不燥,码头却早已热得像开了锅。

只见州衙上下二十余人齐出迎接,地方知州、通判、主簿、户曹一应官员排得整整齐齐,远远望去衣袍翩翩、气势端庄,旗帜迎风而展,像是专门演给百姓看的。

设置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阅读主题
    雅黑
    宋体
    楷体
  • 阅读主题
    • A-
    • 18
    • A+
  •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,自动订阅下一章
保存 取消
本次订阅将消耗{{subPrice}}金元宝
当前余额为:{{balance}} 金元宝
去充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