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章 主动避嫌
更新时间:2025-06-13 16:43:22 字数:2094 作者:于秋陨

胡宏叹了口气,语气如水:“臣教书三十年,门生遍布南北,若是这次主持科举,那些心怀私见者,未见其策,先说其私。”

“哪怕题目再公正、评卷再严明,只要中榜者中有一两个出自书院,便要传得沸反盈天。”

“到时,别说朝堂,怕是天下人都会说,陛下这场新风科举,是请了个举自己学生的山长来捞人情的。”

赵恒抿了一口茶,沉吟未语。

胡宏望着他,声音不大,却字字入骨:“臣不是怕名声受损,而是怕这场新政,未起风,先起浪。若叫这点闲言碎语绊了路,那就太不值当了。”

赵恒盯着他看了几息,终于点了点头:“你有备而来,说吧,你想怎么做?”

胡宏拱手,正色道:“臣请李相为主,臣为副。李相名重朝堂,素有公望,由他出面主持,外人自然难挑口舌。而臣,只辅佐其间,定策、定题、阅卷可管,但主持之名,不挂臣身。”

说着,胡宏转头看向李纲,郑重一揖:“还请李相应允。”

李纲本是在旁笑看两人你来我往,闻言微怔,旋即笑道:“这算什么事?朝中谁不知,你胡山长讲学有方、教人有法,这次科举真要改,那你这副手,不是副手。”

他看向赵恒,语气带着一点调侃:“陛下若是点将,那臣这挂名之职,便当是军中监军罢,坐镇不出声,真打仗的,是这位胡先生。”

赵恒一听,笑出声来,放下茶盏,拍了拍案几:“好,就这么定了。李相挂名主持,胡先生主策主卷。”

他说着站起身,语气郑重:“这届科举,朕不求花团锦簇,只求改风换骨。倘若真能从中取出几个真才实学的人,朕亲自为他们擢荐。”

三人对视一眼,皆心知,这是要真刀真枪干一场了。

几日后,碧泉书院。

暮春时节,山水尚凉,书院后山的竹林随风轻摇,清响如琴。

讲舍之中,张栻手中捧着一封信,纸页朱红,字迹沉稳。胡宏亲笔信。

他将信展开,扫了一眼首段,眉眼微动,转头吩咐一声:“去,把李才、刘贞、陈简、吕达几个叫来。”

片刻后,几位书院内门弟子便陆续赶来。虽说讲舍中温度尚凉,但几人脚步都带着几分急,神情也比平日郑重。

“先生,可是朝中来信?”

张栻点头:“胡先生亲笔。”

话音落地,几人神情更肃。他们知道,胡先生不是轻易动笔之人,若是落笔,那信里的事就不小。

张栻展开信纸,未加渲染,直接念了出来。

“栻吾门中最器者,今奉诏协理新科,甚重,非虚名也。”

“当今陛下,才具不凡,志在变风易俗、拨乱反正,虽初登大位,然识见老成,远非常人可比。”

“其人治政不拘旧法,每每议事,能引古证今、点题入骨,使人深服。此番新政,虽非易事,然观其气度魄力,成之可期。”

“朝廷即将大举整饬科举之制,摈弃空谈、改重实用。予今掌此事,所用试题、评卷之法,皆取务实之意,极有可能异于往年。”

“栻与汝等诸生,当倍加砥砺,若有成,入仕之后,吾当引荐使之有为国效力之地。”

读到这里,张栻顿了一顿,抬眼看向几人。

讲舍内沉默了一瞬,旋即李才抢先出声:“咱们这位陛下……是真要改?”

刘贞推了推鼻梁上的铜镜,目光有点复杂:“照这意思,胡山长是看好这位皇帝了?”

“说实话,”陈简忽然开口,语气干巴巴的,“我原以为这位新君不过是个换汤不换药的玩意儿,没想到,居然敢从科举下手……”

“敢归敢,能不能成是另一回事。”吕达低声嘀咕一句,“这么多年,朝廷上喊革制的多了,最后不是都一地鸡毛?”

张栻却忽然笑了,拿指节轻敲几下案几:“胡山长写得已经够明白——这次不是喊口号,是直接让他出题。”

他顿了顿,扫视众人,声音沉下来:“你们可知道,这是朝廷第一次,把实权交给一个书院出来的先生。”

“这是让讲书的,来选将来的官。”

众人心头一震。

“山长在信中还写了,”张栻继续道,“今次所试,非独八股制艺,还将涉策问实务,你们若再照旧法复习,恐怕连题都看不明白。”

他话锋一转:“不过话说回来,若真能趁此中榜,再进得朝中,胡先生的话就不是客套,是许你们真正上场为政、干事。”

李才咧嘴一笑:“这不就是咱们盼的?写了这么多年纸上谈兵,现在终于有人愿意拿咱们上阵了。”

刘贞点头:“能当事的机会不多,这种机会一辈子能遇上一次,已经是谢天谢地。”

陈简:“反正比起之前那种考得好不如有人好的玩意儿,起码这个让咱们读书的有点盼头。”

吕达嘴角一咧:“谁说不是——这次就拼一把。”

张栻眼神缓缓从他们身上扫过,轻声开口:“都说读书人最怕两样东西,一是考不中,二是中之后没用武之地。现在,路已经摆在你们面前。”

“你们要做的,只一件事——全力以赴,不留遗憾。”

话音落下,四人同时起身,拱手齐声应道:“谨遵先生教诲!”

讲舍之外,竹影婆娑,春风已暖,一场真正关乎风气与命运的科考,就在前头等着他们。

与此同时,洞庭湖畔,岳州府。

天色微晚,城中灯火渐起,远处湖面波光粼粼,渔舟唱晚。

临湖而建的驿馆内,赵构负手站在廊下,一身便装,眼神淡漠地望着远方湖光。

身后两人一前一后,一位是他最信得过的心腹冯允中,另一位则是行走随从裴慎。

“这里就是岳州?”

“是。”冯允中低声答道,“据查,岳州如今由孙廉出任知州,去年刚调任过来,听说是个颇有些心气的人。”

赵构嗯了一声,目光落在不远处府衙所在方向,沉吟片刻,问道:“孙廉这个人……底子怎么样?”

冯允中答得斩钉截铁:“寒门出身,中进士出仕,也有些小聪明,颇善揣摩上意。按他现在这年纪,调到岳州这种地方,是有仕途期待的。”

“会不会太聪明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