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0章 海外贸易
更新时间:2025-06-28 00:40:32 字数:2104 作者:于秋陨

她顿了顿,补了一句:“而且还是女人能养活自己的那种活路。”

赵桓笑着点了点头,语气却认真了些:“你说得没错,这事不光是挣钱的事。”

他起身走到窗边,手负在身后:“女子能自立,百姓家就能稳。你这织坊要真能做成规模,等于是在地方上悄悄架起一套新体系。”

“能动针线的不再只围着锅台转,能出工钱的就不是靠夫家嘴脸过日子。”

史芸看着他背影,眼神微动:“陛下……你说得比我想得还远。”

赵桓回头朝她一笑:“我这脑子不动远点,怎么撑得住你们这些能干的昭仪娘娘。”

“说正事。”他收了语气,“你说的第一批成品,什么时候能出来?”

“最多再过半月。”史芸也认真起来,“首批宋锦布料已经织出来三成,剩下的也在赶制。我是想着,等最后一道整染工序完了,就拿到坊外给人看样。”

“宋锦”这个名字是她自己起的,说是要打出品牌,赵桓一听乐了,没拦着,反而还顺水推舟让户部立了账册备案。

赵桓点了点头:“那就好。等成品出来,先别急着卖远的。先在临安、苏杭、扬州这些地儿内销一批,看看市场反馈。”

史芸眨了眨眼:“你是说,先打口碑?”

“对。”赵桓淡淡一笑,回身坐下,“这玩意不是救急粮,而是能立本的产业。你要是想着靠织锦救济贫户,那撑不过两年;但你要是能把它做成金字号招牌,那就能撑起一代人。”

他语气微顿,目光落在她脸上:“内销试水,一旦成型,就走外路。让市舶司那边的人盯着,挑些成色好的货,走一次海外贸易。”

史芸一下就坐直了:“你是说……拿宋锦出海?”

“对。”赵桓点点头,“我们一直在琢磨怎么破金人的封锁,说白了就是边贸和海贸没打通。”

“金人守北边路,但他们守不住海口。”他说着,目光闪了一下,“我们可以用宋锦做敲门砖,先铺到南洋、日本、高丽、琉球,甚至再远一点……把咱们大宋的货物和手艺,一寸寸往外推。”

史芸听得眼睛都亮了,忍不住笑道:“我还以为你最多就让我在几个大城里试卖,结果你一下子就把眼光放到海外去了。”

“那是。”赵桓也笑,“你以为我那市舶司是摆设啊?”

他语气轻巧,眼中却有一分沉凝的锋芒:“我们现在不是缺锦绣,而是缺对外的路。金人掐北口、朝廷不掌西域,想跟外面通商,只有海路能走。”

“只要这第一批东西能卖出去、站得住,等于是咱们自己开了一条命脉。”他顿了顿,语气一顿,“到时候,不是别人封我大宋,是我自己把道打出去。”

史芸愣了好一会儿,半天才回过神来,忍不住喃喃道:“你这盘棋,下得真大。”

史芸的声音还未落,殿外忽有内侍轻声道:“启禀陛下,李尚书与胡御史候在外殿,求见。”

赵桓放下茶盏,微挑眉梢,像是早料到:“来得正好,叫他们进来。”

一转头,看向史芸,语气温和:“你这边先歇一歇,等晚些我让人带你去看坊里那批成品,正好我也想看看你织出来的传世之锦到底值不值我这个天子推。”

史芸翻了个白眼,轻哼一声:“那你可得提前准备夸词儿,别到时候看得太激动,连皇帝范儿都忘了。”

两人一笑,她起身退下。

不多时,李纲与胡宏并肩而入,朝赵桓行礼。

“臣李纲、胡宏,参见陛下。”

赵桓也不摆什么架子,摆摆手:“两位老先生,一文一理,我这皇帝是被你们带着跑的,免礼吧。”

李纲一笑,坐下后便拱手道:“陛下,关于秋试之事,胡宏大人亲自督办,如今进展颇顺,臣今日便是带他一同前来禀报。”

赵桓看向胡宏:“哦?胡卿,有劳了。”

胡宏起身拱手,语调一向淡,但能听出藏着几分难得的振奋:“回陛下,自三月接旨整饬贡院以来,所有考舍、誊录房、誊卷房已全部修缮完毕。”

“经义,策论,时务 三段试题的分值权重,臣依陛下八成识见、两成文字之意做了重新配比。”

“拨来的三千石纸料、两万支灯油,皆已入贡院后库;兵部调拨的值守军士,也在今早点验销号,换句话说,若陛下此刻颁一道即刻开考的敕旨,贡院半日之内就能点灯挂榜。”

赵桓端着茶盏听完,轻轻嘁了一声,语气却是赞许:“胡宏,你这套流程,比我那项目甘特图还严丝合缝,好样的。”

李纲跟着笑开,半是打趣半是感慨:“老胡在御史台时盯官员,如今盯考生,下手一样黑;朝里谁要想走后门,只怕连窗缝都摸不进去。”

赵桓抬手冲胡宏点了点:“这才是我要的科举班底。咱不缺会背《春秋》的,缺的是能写兵站粮草方案、能把百姓活计说清楚的。只要卷子写得有东西,就算他字歪点、出身寒一点,也给我往上抬。”

胡宏拱手:“臣谨记。若有官家子弟空抄时文、却无实策,臣第一个打回去。”

这时李纲翻出一份薄册,正色请示:“筹备已毕,还差一个黄道。请陛下敲定文武两科州试具体日期,好趁早下檄书。”

赵桓略一思索:“文科先行,给读书种子一个缓冲;武科后考,让各州校场避开处暑酷热。”

于是三人对着御案上的月份牌推敲一阵,最后由赵桓一锤定音:文科,八月初八,头场三日,复试视卷量加一天;武科,九月初五,先弓马、后阵图,连考五日。

赵桓笑道:“八月八,好记;九月初五,重阳前还能给他们养伤。”

李纲记录完毕,抬头补上一句:“陛下此前说不拘一格降人才,臣斗胆再请一道笔墨:准许各州学政在本州卷中加写荐才小笺,凡见怪才、偏才,哪怕落榜,只要当地学政签押,吏部就先造册留名,日后可作别用。”

赵桓啪地在案上点指:“准!咱们这届科举要的就是筛沙取金,别把宝贝当废沙埋了。”

胡宏郑重其事补一句:“臣先替天下那些寒门怪才谢过陛下。”

设置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阅读主题
    雅黑
    宋体
    楷体
  • 阅读主题
    • A-
    • 18
    • A+
  •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,自动订阅下一章
保存 取消
本次订阅将消耗{{subPrice}}金元宝
当前余额为:{{balance}} 金元宝
去充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