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11章 有机会了
更新时间:2025-06-28 00:40:32 字数:2099 作者:于秋陨

赵桓端茶起身,语气忽然松下来:“两位先生,先把第一届办成标杆,再谈什么万世取士。能够留下一个风声,大宋的科场,考得是真本事,这就够了。”

赵桓喝了一口微凉的茶,缓缓放下杯盏,手指在案上一点点敲着,像在掂量,又像在琢磨。

片刻后,他抬眼看向胡宏,语气不重,却极稳:“对了,胡卿,我记得你之前在衡山讲学,好些学子都出自你门下。碧泉书院那一班,可还在?”

胡宏一怔,随即点头:“在。臣卸讲席入朝之后,由张栻暂代山长之职,那批学生还在书院修学,进境不错。”

赵桓露出一抹若有若无的笑:“那正好。这次秋试,我是真想见一见你们碧泉书院出来的种子,是不是个顶个都能写策安民、图国兴邦。”

他语气微顿,目光平静而锐利:“你若有能耐带出那么一批人,不拘他们出身寒门还是布衣草野,我这个皇帝,自会替他们开道。”

“咱们说了,要不拘一格降人才,朝廷把场子搭好,就得有人来唱戏。你是教书的,你门下那批弟子,愿不愿唱这一出,能不能唱好这一出……我要看真章。”

李纲在旁边听着,也笑了:“圣意已定,老胡,看来你那些学生得提前从山林里拉出来,别光在院里谈《周易》,也该下山过几招真功夫了。”

胡宏沉吟片刻,拱手作答:“陛下所托,臣不敢怠慢。”

当夜,胡宏回到府中,未作停留,便吩咐家人准备笔墨信纸。他亲笔执笔,草草洗净手,落座灯下,一口气写下长信,信中语气不似他朝中惯有的严肃,而带了几分私人的恳切与激昂。

开篇便写:“张栻吾弟,久未通信,所思念甚……”

写完收笔,令快马连夜送往衡山。

衡山之巅,碧泉书院。

初夏清晨,山风送凉,竹影斑驳,一只快马风尘仆仆赶至讲堂之外。马蹄甫落,便有弟子奔入后堂通报。

讲堂之中,张栻正为诸生讲解《礼记 大学》,闻声即止讲,微微皱眉,待看清那熟悉的封皮与火漆图章时,神色瞬间一凛。

是胡宏亲笔急信。

他拂开封蜡展信,凝神细读,纸上字迹笔直刚劲,一如人风。

不多时,张栻轻叹一声,眼中光色微动,略一沉吟,放下书信,吩咐道:“将文思堂、辩义堂弟子尽数召来,今日课后,书院大堂议事。”

半个时辰后,讲堂已满。一众弟子年在十五到二十之间,衣着素净,面色沉静,却也藏着少年意气。

张栻收好信后,也没多耽搁,一转身扫视满堂弟子,清了清嗓子,语气不疾不徐,却压得住场,

“诸位,方才接到一封急信,是胡山长亲笔所书,信中大意,科举将启,朝廷已整肃贡院,试题方向与旧年大为不同,不拘文墨时文,主考者要看实策实用,讲的是治国理政、民生疾苦。”

他顿了顿,手里那封信轻轻一扬:“胡山长在信中提到一句,此番科举,陛下亲定权重,以八成识见、两成文字为宗,非唯才情,更重眼界与担当。诸位若有真学识,便不怕出身寒微。”

堂中顿时安静了片刻,接着便有窃窃私语传开,“真要按这个路数考,那咱们书院的讲法……倒是正对路子了?”

“八成识见?不全靠背书,那咱们可有机会了!”

张栻微微点头,继续道:“更值得一提的,是胡山长在信中对陛下的评语。”他将信纸轻轻一按,目光一转,语气郑重下来:“他说,这位赵陛下,是百年难见的明君,知人善任,胆识俱全,开明审慎,非是那种只会空谈仁义的庸主。”

有弟子顿时眼睛发亮:“山长真这么说的?”

“不错。”张栻语气微顿,“信上原话是,陛下非寻常帝王,观天下如观棋局,胸中自有丘壑。其志不在守成,而在开拓;其人不拘旧法,愿为儒生辟道。若天下读书人尚不能于此时奋起,纵使圣主在位,亦无可为矣。”

话音刚落,讲堂内几乎炸开了锅。一个年约十七的青年抢先起身,眼神发亮,声音洪亮:“若真如此,那还说什么?诸君,我等读书数载,不就是为今日一试?若能遇得英主,岂可不拼命一搏!”

“我早听说这位陛下做事不走老路,敢把兵部调来守贡院、敢定策论为主、甚至准州学荐才……哪一件,不是破格?”

“文无第一武无第二,以往那考场上讲时文抄章句,多少才子困死泥沼里。如今圣人肯听实策,这不正是咱们这种读了十年《盐法》、《农政全书》的人的机会?”

“山长说陛下开明,那我信!这天下真要变,那也得是从我们开始!”

张栻看着众弟子群情激奋,原本那份讲学时的平静神情,终于泛出几分动容。

他叹了口气,却又似笑非笑道:“诸位现在激动也好,兴奋也罢,可到时候考场上只看卷子说话。陛下虽是英主,不看面孔只看实才,咱们书院的名声再好,若写不出东西,也只能埋没。”

“所以,别光喊口号,从明日起,文思堂与辩义堂并课,重策论,重实政。你们在书院里讲了多少年安民之法、讲了多少治水理财的路数,现在都得落在纸上,写成让当今陛下也点头的文章,才算真本事。”

说到这里,他顿了顿,目光肃然,语气微沉:“诸位,胡山长说,他这辈子,头一回觉得,做士子不是在空谈理学,而是真有可能用笔写出盛世。这不是空话,是机会。真正的机会。”

堂中一名面容清俊的青年猛地起身,拳头握紧,激动道:“若真如山长所言,那我宁可考到吐血,也要搏一回!不为功名,只为不枉寒窗十载!”

另一位性格爽朗的弟子跟着道:“赵陛下……若真是这般气魄,那是好皇帝,是真拿咱们当人看的。这样的人不撑,他撑谁?!”

有人冷静些,说得更明白:“陛下这是要立新风,废旧制,是以寒门斗权贵之局。也就是我们这些从草野走出来的,有机会扛鼎柱梁。换做以往,考卷写得再好,没靠山,照样出局。”

设置
  • 阅读主题
  • 阅读主题
    雅黑
    宋体
    楷体
  • 阅读主题
    • A-
    • 18
    • A+
  • 自动订阅 不在展示订阅提醒,自动订阅下一章
保存 取消
本次订阅将消耗{{subPrice}}金元宝
当前余额为:{{balance}} 金元宝
去充值